火锅最早可追溯到商朝,它源于最古老的一种烹饪技巧——煮。商代兽面纹 青铜温鼎的产生为火锅的出现提供了条件。它与如今的铜锅火锅的加热原理大同小异,算得上是火锅的雏形了。
汉朝对火锅有了更多的发展。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上,就曾有过关于用各种内脏涮火锅的记载,此后在后汉到魏晋时期,还出现了分隔火锅,与如今的九宫格火锅、鸳鸯锅的设计相似。(左图为中国最早出土汉朝火锅实物)
到了宋代,火锅逐渐走向士大夫甚至是平民阶层,从而火锅有了很多有趣的“雅称”,苏轼的《仇池笔记·盘游饭谷董羹》里称火锅为谷董羹,南宋朝的林洪在《山林清供》中又称之为“拨霞供”。从这些记载里可以发现,火锅已经逐渐平民化了。
从清代起,火锅的主料开始由牛羊免等纯肉类发展为鱼肉草腥各类动物食品,乾隆皇帝对火锅特别钟爱,一生中六下江南,每巡游到一处,就设一处火锅席,由此火锅从宫庭传入寻常百姓家。
90年代后,各类冠名为“火锅城”的饭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,打开了全国各地火锅的盛行之势。
说到粤派火锅,大家更熟悉的说法应该是“打边炉”。在“打边炉”中“打”指的是涮的动作。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。在广东,更多的是海鲜贝类。海鲜火锅主要突出的是海鲜的美味和营养,在于讲究食材原汁原味。
养生的广东人对粥底火锅也青睐有加。绵滑的粥水如芡汁般,对粥料起到一定保护作用,因而能保持爽滑的口感。
猪肚鸡也是一道广东省传统的地方名菜。这一食法使生滚食的火锅多了一种老火食法,节约时间的同时又可品尝到香浓扑鼻,美味可口的鸡肉。
粤地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密不可分。临海多山的广东物产多样,因而广东的蘸料和食材也比其他地区更丰富。同时,炎热潮湿的气候使得粤式火锅不宜油腻、咸辣,而是讲究鲜、淡。
“熊熊烈火烧出天下美味,滚滚沸水煮尽人间佳肴。”从古至今,火锅都深受人们所喜爱。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,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、中医营养摄生学说、饮食审美风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,中国人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,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。
火锅作为中华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,既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进程,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宏观经济的迅速发展,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,反映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,反映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,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
姜琛璐:jiangchenlu24@mails.ucas.ac.cn
黄雯萱:huangwenxuan241@mails.ucas.ac.cn
Offline Website Software